一、考釋字源之目的
    過去,小學教師、課程設計者和教材編撰員主要參考教育署編訂《小學課程綱要》內的〈小學常用字表〉來編訂教材,雖然該字表在使用建議中指出「教師如對字形有疑問,則可參考本字表」,然而字表中只是列出按《常用字字形表》標準字形的手寫體字形,並沒有解說字的構形原理。例如「慢」(一年級)的右上書寫作「⺜」而不作「曰」,「聽」(一年級)的左下作「𡈼」而不是作「王」等。這樣,教師可能忽略部分容易混淆的單字,或要求小學生死記硬背某一些字形規範的特徵,甚至要求小學生不斷的抄寫,以達致能夠正確書寫的目的,因而大大減低小學生學習中文科的趣味,導致大部分的小學生對中文科產生厭惡感。其實,教師只要把字形準確地向學生解說,並且加插一些漢字學習遊戲,學生就可以輕鬆地掌握正確的字形。
    目前本港小學教師對漢字字形規律認識不足,大部分教師未能正確地向學生解說字形,以致香港學生在辨識字形方面的能力不足,容易寫錯別字,間接影響學習成績。有關漢字字形的研究,是字源學的範圍,涉及漢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形體的考釋,須要有關的專家學者去研究,而不能強求小學教師有這方面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研究就循着這個方向,為小學教師提供正確的字形解說,幫助教師解決解說字形方面的困難,從而推行有效的識字教學。
在本網站內,〈3000字表〉中每個單字都附有獨立的「字源考釋」版面供使用者查閱,每版內容包括該單字的「字形圖片」、「字形解說」、「字音」和「基本義」四部分,見下圖例:
例子:

  「字形圖片」
    列出該單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其他書體和標準字形的字形圖片。
  「字形解說」
    詳細解釋該單字的字形流變,幫助使用者理解字形結構。
  「字音」
    列出該單字的粵語和普通話的正確讀音,在音標旁邊設有發音按鈕,使用者可以直接於網上開啟發音系統,線上聆聽正確讀音。
  「基本義」
    解釋該單字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意義,使用者更可按《國語辭典》的按鈕來連結網絡版《國語辭典》,查閱該單字更多的字義。

二、字形解說
    在字形解說方面,本研究主要利用目前已見著錄的考古出土材料,上溯3000字目前最早可見的形體,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兩周時代的金文、戰國時代的小篆,以及一些可見字形演變痕跡的其他書體。
    研究員從古文字的材料觀察每個單字的字形流變,解釋現今標準字形書寫形式的來源,幫助教師認識正確的字形。不過,由於不是每個單字都見於甲骨文、金文或小篆,本研究只能從有關資料找出每個單字最早可見的形體來解說。如單字屬後起字,沒有古文字形可作考釋,本研究則以《常用字字形表》的標準字形略作字形解說。
    有關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卷帙浩繁,本研究主要參考一些總集式的書籍,例如《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編》和《金文編》等。至於小篆,則參考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和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文解字》更是第一部按部首編排和分析小篆字形的字典。本研究會儘量參考不同學者的意見,再加以辨解,務求每個單字的字形解說是目前學術界認為最合理的。若有不同學者對某些單字的字形或字義有不同的見解,本研究則選取較合理的解說,或羅列各家意見,供教師參考。有關古文字的參考資料,詳見本網站「研究簡介」內的「六、參考文獻」。


三、字音和基本義
    除了3000字的字形解說外,本研究對3000字的字音和基本義也作出了一些考釋。社會各界常常批評香港的學生說話多「懶音」,中學生出現「文白混雜」和「誤讀」的情況甚至相當普遍,這是由於過去的小學語文教育忽略字音教學所致。有見及此,本研究把3000字的粵語和普通話讀音在網站內列出,讓使用者可在線上聆聽由真人朗讀出每個單字的正確粵語和普通話發音,作為教學參考。研究員期望小學生除了能夠正確地書寫漢字外,也能從小就學懂這些單字的正確讀音,提高語文水平。
    本研究根據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所編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再參考何文匯、朱國藩編著的《粵音正讀手冊》,以及坊間常用字典如《中華新字典》和《商務新字典》等,互相比較,務求為每個單字選出一個既受學術界認同,也廣為大眾接受的正確粵語讀音。至於3000字的普通話讀音,則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所列的讀音。如單字的粵語或普通話讀音多於一個,則按照每個讀音的基本義分開列出。
    本研究採用的粵語音標是根據《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所列的拼音方案;普通話音標則根據〈漢語拼音方案〉而定。

    在3000字的字義方面,本研究提供《中華新字典》和《商務新字典》所列的「基本義」作為參考,解釋單字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意義。此外,本研究更幸得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授權,提供網絡版《國語辭典》的網站連結權,讓使用者可透過本網站連結網絡版《國語辭典》,查閱每個單字更多的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