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籍 (排名按筆畫序)

字頻/詞頻
1.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新聞語料字頻統計表》。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1993。
2.
中文詞匯研究小組委員會編──蕭炳基、范國、李勵勉、黎同濟主編:《香港初中學生中文詞匯研究》。香港:香港教育署,1986。
3.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現代漢語頻率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
4.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漢語詞匯的統計與分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5。
5.
何秀煌(人類認知跨科比較研究室):《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1998。
6.
貝貴琴、張學濤:《漢字頻度統計──速成識讀優選表》。北京:新華書店,1988。
7.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字頻統計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8.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字處:《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9.
國家語言文學工作委員會漢字處:《現代漢語常用字頻度統計》。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10.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八十七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台灣:教育部,1999。
11.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大陸小學教科書字詞調查報告》。台灣:教育部,2000。
12.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台灣:教育部,2000。
13.
劉英茂、莊仲仁、王守珍:《常用中文詞的出現次數》。台北:六國出版社印行,1975。
14.
聯合早報用字用詞調查工作委員會:《用字用詞調查報告書》。新加坡:聯合報有限公司,1988。
15.
聯合早報用字用詞調查工作委員會:《用詞調查報告》。新加坡:聯合報有限公司,1989。
 

漢字難度
1.
侯炳有:《中文字彙研究──香港小學適用》。香港:教育研究處,1979。
2.
柯華葳、吳敏而等:《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低年級》。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987。
3.
柯華葳、吳敏而等:《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六年級》。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990。
4.
柯華葳、吳敏而等:《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三年級》。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993。
 

識字教學
1.
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瀋陽:瀋陽出版社,1993。
2.
何文勝:《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9。
3.
何巧蟬、李佩蓮:《誦詩識字》。香港:青田教育中心,2002。
4.
吳錦釵:《國小一年級國語課本字彙與學生習後識字情形之分析》。台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6。
5.
谷錦屏、田本娜等:《谷錦屏聽讀識字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學校常用字彙研究》。台灣:中華書局,1967。
7.
張田若、陳良璜、李衛文等:《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8.
莊澤義:《香港小學課本用字規範》。香港:三聯書店,2000。
9.
莊澤義編著:《香港小學課本用字規範》。香港:三聯書店,2000。
10.
戴汝潛、謝錫金:《漢字教與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11.
戴汝潛主編:《識字教育科學化與小學語文教育新體系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12.
謝錫金:《綜合高效識字》。香港:青田教育中心,2000。
13.
謝錫金:《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香港:青田教育中心,2002。
 

課程指引
1.
目標為本課程學生成績評核機制評鑑協調委員會編訂:《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評估指引(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小一至小六)》。香港:政府印務局,1998。
2.
香港課程發展處專科組中文科:《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意見調查報告》。香港:教育署,1994。
3.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小學課程綱要──中國語文科小一至小六課程綱要》。香港:政府印務局,1990。
4.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2002。
5.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香港:政府印務局,1995。
6.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香港:政府印務局,1995。
7.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會學習學習領域中國語文教育諮詢文件》。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2000。
 

教科書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編:《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99。
2.
國立編譯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國民小學國語課本》(改編本)。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3.
國立編譯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國民小學國語課本》(正式本初版)。台灣:國立編譯館,2000-2002。
4.
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今日中國語文》。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5.
陳煒良編:《啟思中國語文》。香港:啟思出版社,1998-2002。
6.
新亞洲文化企業有限公司編輯委員會:《小學中國語文》。香港:新亞洲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8-2000。
 

文字學
1.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3.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
5.
方述鑫等編:《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
6.
王宏源:《字裡乾坤──漢字形體源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7.
王延林編:《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8.
古敬恆、劉利編著:《新編說文解字》。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1。
9.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湖北:武漢出版社,1996。
10.
吳頤人:《常用漢字演變圖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11.
李正光編:《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湖南:湖南新華書店,1988。
12.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13.
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4.
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續編》。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15.
汪靜山等輯:《金石大字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6.
周法高等:《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
17.
周法高等:《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
18.
故宮博物院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9.
洪鈞陶編:《隸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0.
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21.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22.
徐無聞主編:《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
23.
祝敏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4.
高明、葛英會編:《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
25.
高明編:《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26.
高明編著:《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27.
商承祚編:《石刻篆文編》。香港:中華書局,1976。
28.
張光裕主編:《包山楚簡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2。
29.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30.
張頷編纂:《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3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2.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33.
郭若愚編:《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34.
陳建貢、徐敏編:《簡牘帛書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35.
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36.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37.
潘慧如:《香港常用字字形精解》。香港:中華書局,2000。
38.
潘慧如:《香港常用字字形精解續編》。香港:中華書局,2002。
39.
顏元孫:《干祿字書》。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工具書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繁體字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2.
中華書局編:《中華新字典》。香港:中華書局,1990。
3.
王立軍、宋繼華、陳淑梅著:《漢字應用通則》。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4.
何文匯、朱國藩編著:《粵音正讀手冊》。香港:香港教圖書公司,2000。
5.
李學銘主編:《常用字字形表》(2000年修訂本)。香港:香港教育學院,2000。
6.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92。
7.
高樹藩編:《中文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
8.
商務印書館編:《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9.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2。
10.
常用漢字實用手冊編寫組:《常用漢字實用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11.
張玉書:《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台北:正中書局,1982。
13.
教育部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訂正本)》。台北:正中書局,1978。
14.
陳雪梅、邱淑瓊:《3500常用字正字手冊》。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5.
黃港生編:《商務新字典》。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
1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
17.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18.
謝光輝主編:《常用漢字圖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9.
謝光輝主編:《漢語字源字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其他
1.
布裕民:《有趣的漢字》。香港:青田教育中心,1998。
2.
布裕民:《有趣的漢字》(2)。香港:青田教育中心,2001。
3.
任溶溶編:《我們的漢字》。香港:百家出版社,1992。
4.
沈克成、沈迦:《漢字部件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5.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的故事》。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
6.
施正宇編著:《漢字的故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4。
7.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香港:三聯書店,1998。
8.
倪永宏:《漢字部首詳解》。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9.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件規範》。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1日。
10.
彭文盛編:《辨字通》。香港: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11.
彭文盛編:《辨詞通》。香港:山邊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12.
費錦昌:《漢字整理的昨天和今天》。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2000。
13.
劉縉、張書岩:《學生辨字通》。南昌:廿一世紀出版社,2000。
14.
羅秋昭:《有趣的中國文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15.
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二) 論文 (排名按筆畫序)
1.
王志成:〈討論部審定本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一冊生字表之字彙〉。載《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1985,第7卷第3期,頁110-167。
2.
田本娜:〈以集中識字為基礎──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實驗研究〉。載《語文教育學院第三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教育署印行,1987,頁200-207。
3.
田本娜:〈識字教學的傳承與創新〉。載《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期,頁15-19。
4.
任繼昉:〈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巧用詞源知識幫助語文教學的探討〉。載《2000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2000,第12期,頁14-16。
5.
危玉燕:〈談談字理識字〉。載《小學各科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第1期,頁16。
6.
曲學英:〈淺談幼童識字〉。載《教育教學優秀論文集》,氣象出版社,1997,頁104-106。
7.
朱珊:〈「韻語識字,盡早閱讀,循序作文」階段性實驗報告〉。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期,頁64-67。
8.
老志鈞:〈兩種有利於漢字教學的方法──分析比較〉。載《國文天地》,國文天地雜誌社,1994,第10卷第2期,頁51-55。
9.
何以聰、徐家良:〈主編小學教學全書──語文卷:識字教學〉。載《小學教學全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頁258-267。
10.
何偉傑、蕭炳基:〈小學中文詞匯教學過程分析〉。載《教育研究學報》,香港教育研究學會,1991,第6卷,頁16-22。
11.
宋華、張厚粲、舒華:〈在中文閱讀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發展轉換〉。載《心理學報》,科學出版社,1995,第2期,頁139-143。
12.
佘賢君、王莉、宋歌、張必隱:〈小學識字教學難點與漢字心理詞典的發展〉。載《小學各科教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1999,第2期,頁31-34。
13.
施茂枝:〈也談識字教學必須導循的三大規律──兼評幾大識字教學體系的得與失〉。載《小學各科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2002,第2期,頁15-20。
14.
柯華葳:〈兒童對生字的處理〉。載《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分析篇》,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編印,1994,下冊,頁125-132。
15.
唐美蘭:〈中國語文科字族文集中識字課程評鑑:香港國際小學的個案研究〉。載《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教育學部哲學碩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頁14-130。
16.
馬子慶:〈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問題〉。載《中國語文教學論文集》,三聯出版社,1995,頁9-24。
17.
高更生:〈談異體字整理〉。載《語文建設》,1991,第10期。
18.
高惠瑩:〈識字教學的要義五則〉。載《高惠瑩語文教育論集》,語文出版社,1999,頁173-182。
19.
康寶文:〈同族字教學報告──兼評小學中文科常用字表〉。載《語文教育新動向: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籌備委員會,2000,頁343-353。
20.
張衛國:〈小學語文用字研究〉。載《教育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第5期,頁61-73。
21.
梁彥敏:〈現代漢字部件變形分析〉。載《語言文化教學研究集刊》,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8,第2輯,頁279-289。
22.
許漢:〈識字能力和思維能力〉。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第4期,頁52-54。
23.
陳仁鳳、陳阿寶:〈一千高頻度漢字的解析及教學構想〉。載《語言文字應用》,語文出版社,1998,總第25期,頁47-51。
24.
陳建昭:〈寫字教學淺探〉。載《教育教學優秀論文集》,氣象出版社,1997,頁34-37。
25.
陳烜之、鄧少林、梁展豪:〈兩岸三地常用中文字彙比較研究〉。載《中華心理學刊》,中國心理學會,1995,第37卷2期,頁169-177。
26.
陳雄根、何杏楓:〈香港中學生粵語發音問題研究〉。載《教育學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2001,第29卷第1期,頁71-96。
27.
陳傳鋒、黃希庭:〈結構對稱性漢字視覺識別特點的實驗研究〉。載《心理學報》,科學出版社,1999,第31卷第2期,頁154-161。
28.
陸靜山:〈我國近八十多年學語文課本識字教材情況簡介〉。載《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9.
陶忠華:〈對小學語文教學觀的幾點思考〉。載《教法探討》,2002,第3期,頁18-19。
30.
喻柏林、曹河圻:〈漢字識別中的筆畫數效應新探──兼論字頻效應〉。載《心理學報》,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第24卷第2期,頁120-126。
31.
斯霞:〈對隨課文分散識字的看法〉。載《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2期,頁1-4。
32.
曾性初:〈漢字易學好用辯〉。載《教育學報》,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1983,第11卷第1期,頁1-14。
33.
曾榮汾:〈字頻統計法及學術應用〉。載《警學叢刊》,警學叢刊社,1994年12月,第25卷2期,頁31-42。
34.
曾榮汾:〈字頻統計法的實例──國小常用字彙統計析述〉。載《警學叢刊》,警學叢刊社,1996,27卷3期,頁83-102。
35.
費錦昌:〈現代漢字部件探究〉。載《語言文字應用》,語文出版社,1996,第2期總第18期,頁20-26。
36.
黃沛榮:〈由部件分析談漢字教學的策略〉。載《華文世界》,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9,第94卷,頁16-35。
37.
黃沛榮:〈漢字部件教學法〉。載《華文世界》,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第81期,頁57-69。
38.
黃碧雲:〈通過「漢字部件分色教學法」開拓華文教學與華文研究的新境界〉。載《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編印,1990,中冊,頁221-228。
39.
黃潔貞:〈採用「寫話課」協助初小學生學習書面語的研究〉。載《中文教育論文集》,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出版社,1996,第3輯,頁151-162。
40.
萬業馨:〈漢字字符分工與部件教學〉。載《語言文化教學研究集刊》,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第4輯,頁185-193。
41.
葉德明:〈華語文常用詞彙頻率等級統整研究〉。載《華文世界》,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7,第85期,頁14-22。
42.
葉穎暉、何萬貫:〈小學高年級學生對漢字筆畫的認識〉。載《基礎教育學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第7第2期,頁15-41。
43.
董蓓菲:〈大陸、香港、台灣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比較〉。載《中國語文通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5,第35期,頁1-12。
44.
賈國均:〈字理識字法概覽〉。載《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藝術(小學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頁131-142。
45.
劉英林、宋紹周:〈漢語常用字詞的統計與分級〉。載《中國語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6.
劉國正:〈中國語文教材以及雙語教學地區漢語文教材的改革〉。載《語文教育學院第三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教育署印行,1987,頁20-23。
47.
歐用生、吳敏而:〈大陸小學語文科教育內容之研究〉。載《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香港教育研究學會,1994,第2卷6期,頁21-40。
48.
潘慧如:〈談香港小學教師對《常用字字形表》的認識〉。載《基礎教育學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1999,第9卷第1期,頁21-31。
49.
潘慧如:〈談談漢字字形規範──辨析《常用字字形表》(九七年修訂本)中部分的標準字形〉。載《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優質中文教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頁1-12。
50.
蔡富有:〈小學識字教學理論探微〉。載《語言文字應用》,語文出版社,1996,總第20期,頁55-60。
51.
鄭鳳鑾:〈「基本字帶字」識字法與小學生認記生字能力的關係〉。載《基礎教育研究論文集──學生作品選》,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2000,第1冊,頁113-133。
52.
盧紹昌:〈漢字部件的研究〉。載《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頁587-597。
53.
賴惠鈴、黃秀霜:〈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載《初等教育學報》,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出版社,1999,第12期,頁1-25。
54.
戴汝潛:〈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曙光──簡析小學語文「韻語教學」實驗〉。載《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期,頁40-41。
55.
謝錫金、祝新華:〈中國浙江省小學生寫作中使用字詞特點〉。載《教育曙光》,香港教育會,1998,第39期,頁58-69。
56.
韓布新:〈漢字識別中部件組合的頻率效應〉。載《心理學報》,科學出版社,1996,第28卷3期,頁232-236。
57.
魏金財、吳敏而:〈小學國語課文字彙數量、次序的安排與比較分析〉。載《國教學報》,國立教育研究院出版,1993,第5期,頁1-31。
58.
魏穆紫:〈抓住學生學習語文的黃金時代〉。載《語文和學習:九三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會論文集》,香港大學課程學系,1993,第2期,頁405-408。
59.
關之英:〈小學低年級中文寫作教學的反思〉。載《教育曙光》,香港教育會,1997,第38期,頁56-67。
60.
關之英:〈四種漢字識字教學方法的比較分析〉。載《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香港教育學院,2000,頁123-139。
 

(三) 網站 (排名按筆畫序)
1.
ISO10646:http://www.iso10646hk.net/
2.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xiaoyu/index.htm
3.
八十七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http://www.edu.tw/mandr/result/87news/index.htm
4.
八十五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http://www.edu.tw/mandr/result/85news/index.htm
5.
八十六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http://www.edu.tw/mandr/result/86news/index.htm
6.
大陸小學教科書字詞調查報告:http://www.edu.tw/mandr/result/mainland/cover.htm
7.
中文教育網:http://www.chineseedu.hku.hk/index.html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index.htm
9.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http://www.trd.org.tw/main.htm
10.
台灣教育部:http://www.edu.tw/
11.
香港中文期刊論文索引:http://hkinchip.lib.cuhk.edu.hk/
12.
香港增補字符集:http://www.info.gov.hk/digital21/chi/hkscs/introduction.html
13.
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http://www.edu.tw/mandr/result/primary/shindex.htm
14.
國立編譯館:http://www.nict.gov.tw/
15.
國語推行委員會:http://www.edu.tw/mandr/
16.
國語辭典:http://140.111.1.22/clc/dict/
17.
教育統籌局:http://www.emb.gov.hk
18.
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hifreq/
19.
華人社會教育文獻資源中心:http://www.fed.cuhk.edu.hk/ceric/indexb5.htm
20.
新加坡教育部:http://www.moe.gov.sg/
21.
課程發展處:http://cd.ed.gov.hk/default_chi.asp
22.
魏金財個人網站──小魏老鋪:http://www.ymjhs.tyc.edu.tw/%7Emicrowei/index.htm